摸鱼儿·问莲根

[宋] 元好问

作品介绍

《摸鱼儿·问莲根》,又作《摸鱼儿·迈陂塘》,亦作《摸鱼儿》(有丝多少),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泰和年间并蒂莲的故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问莲根》,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莲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摸鱼儿·问莲根》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荷花并蒂而开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原文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1)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2)《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3)、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4)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5)?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6),湘妃江上(7), 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8),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9),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8)半落,狼藉卧风雨。

注释

(1)蕖:拼音:[qú]。荷花的别名。

(2)偓:拼音:[wò]。人名。

(3)“问莲根”三句:以莲(恰)起兴,用藉丝相连象征他们缠绵的爱情,莲心苦涩代表他们爱情的不幸。

(4)脉脉(拼音:[mò mò]):含俏的样子,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以并蒂花的相向来比喻他们二人的相亲相爱。

(5)鸳鸯浦:据《一统志》载:湖南慈利县北有鸳鸯浦,这里是俗指驾鸯栖息处。

(6)谢客烟中:谢客,谢灵运小字客儿,时称谢客,其《伤已赋》有“播芬烟而不薰,烛明镜而不明”之句,表现一种感伤的情绪。

(7)湘妃江:即湘江。据《述异记》载: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舜之二纪娥皇女英,迫之不及,相与场哭。后沉湘水而死。由此后人称湘水为湖妃江。以上两句通过谢灵运诗之哀愁和湘妃之怨。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幸爱情的深切哀悼。

(8)香奁(拼音:[lián])梦:借用韩惶诗意,谓深闺中的好梦。 灵芝,植物名,《尔雅》:芝,瑞草,一岁三华.气味芬芳。这里用灵芝瑞露借指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

(9)相思树:《搜神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自杀,宴投台而死,里人埋之,家相望也。宿昔,有大梓木生于二家之端,有鸳鸯各一.恒栖树上.交头悲呜.音声感人。宋人衷之,遂号其木为。相思树”。

(10)红衣:这里借指荷花。赵嘏(拼音:[gǔ],长安秋夕),“红衣范尽渚莲(拼音:[zhǔ lián])愁。”狼藉,散乱不整貌。物之纵横散乱谓之狼藉,这里指莲花散落满地。

白话译文

敢问莲根,有多少藕丝?莲心知道它为什么味道清苦?两朵荷花含情妖娆相亲相爱,那是旧时的年轻男女。苍天已允许了他们的感情,然而为什么还不能让他们白头偕老共赴驾鸯栖息处?夕阳对此也无言。就算是谢灵运的伤感词句,或是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

深闺中的好梦中有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他们爱情的坚贞,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经历时间的蹉跎,无缘无故 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固而乘舟少住,担心带着酒水再次回来凭吊时,荷花花瓣已大半飘落,残花狼藉地飘临于风雨中。

创作背景

金章宗泰和年间(公元1209年),年仅二十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闻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本词与《雁丘词》同为姊妹篇。

赏析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在词的开端作者就抒发了无限的感慨。

上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以莲丝缕缕象征这对恋人的缠绵无尽的情思、以莲心若汉表现他们的悲惨遭遇。“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

“双花脉脉断相向”,刻画出这对殉悄格魂的深沉爱恋尽在凝眸不语、含情睬视之中。“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紧跟上就愤愤地遏间一句:既然坚贞不渝的爱情可以感动上天(死后化生出满他的并蒂挤花说明了这一点),那为什么就不能在人世上白头僧老,非要在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才能获得相爱的自由呢’“夕阳无语”。作答的只是斜阳一抹,死一版的静默。看来,即使是人神相恋而不得通其情的江水,迫寻舜帝英灵而失声长泣的湘水女神,比起这一对殉情的痴儿女,都算不上怎样的断肠了。好在这种坚贞之情当会像灵芝玉露一般,俯仰千古、永世长新。纵使海枯石烂,情缘也在,黄土又岂能埋没得了这巨恨幽怀。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自然界毕竟布满了风霜雨雪,当西风掠地,大野寒凝,连高大的相思树都要落叶飘零,更不要说这弱质纤柔的荷花了。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因此,还是暂驻兰舟,多多看上几眼这并蒂莲吧,只怕下次载酒重来,已经是残红委地,风雨凄凄了。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名家点评

姚奠中评价这首词,这是作者青年时代歌咏爱情的名作,词人在这里抒发了他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不幸结局的深深同情和哀悼。状物写情,委曲尽意。

黄拔荆比较这篇《问莲根》与其姊妹篇《雁丘辞》:两首词都是胜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从词的序文可知,这是作者有感于一个哀艳动人的民间传闻雨作。殉情的痴儿女化作了满胶的并蒂莲花。藕丝不断,象征着他们缠绵的爱情;莲心苦涩,暗尔着他们遭遇的不幸。词的上片咏莲,以家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殉情者的深切同情。下片抒发了作者对千古不灭的真挚爱倩的赞美与珍惜。全词状物写情,可谓曲折尽意,尤其结语,言尽而意无穷,令人哀感万端,满腔同情之心、珍爱之意,呼之欲出。与前词相比,似觉更加哀感顽艳,韵味也更为浓郁。

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所说:“绵至之思,一往情深,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赵山岭评价《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缠绵衷婉,创作内容允实.语言平易畅达,继承了北宋欧阳修、苏轼的优良传统。

张炎评之:“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 ‘雁丘’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此二闺正是具有“模写情态.立意高远“之特长。”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今日推荐

点击展开全文

前往幽兰庭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取消前往